台江國家公園推動生態友善棲地營造,再獲內政部頒發 「濕地標章」證書肯定
台江地區擁有歷史悠久的養殖漁業文化,尤其是傳統淺坪式虱目魚養殖模式在冬季固定休養,近年被證實與台江候鳥之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,更是台江數百年來成為國際遷移明星物種—黑面琵鷺族群最大度冬棲地的原因之一。然而自然環境與產業變遷,傳統的虱目魚養殖型態改變,現代水產養殖業為追求更高經濟效益,紛紛改變為全年密集利用之集約養殖生產模式;另一方面,頻臨絕種危機的黑面琵鷺族群在全球逐漸重視自然保育的趨勢下,族群數量於2020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已達4,864隻,比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時的數量增加數倍。因此所衍生出來的黑面琵鷺族群棲地擴散及園區內棲地不足的課題,也成為國家公園不得不面對的事實。
有鑑於此,為了存續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」的傳統在地文化,台江國家公園不只致力於園區內的棲地保護,也開始關注園區周邊私有魚塭養殖與冬候鳥棲地間的關係,進一步規劃以「生態友善棲地營造」理念推廣為主軸之保育策略,期望能營造出大台江地區友善冬候鳥的完整棲地環境。而這個全方位的保育策略因符合濕地明智利用理念,在7月10日獲得內政部濕地標章審查會議學者專家全體支持,並於8月10日再獲內政部頒發「濕地標章」證書之肯定!
台江國家公園表示,現在推動的生態友善棲地營造,並非要漁民回頭採行傳統養殖方式,而是擷取台江傳統養殖文化之優點,篩選出候鳥季期間,魚塭收成後願意降低水位曬池、留下雜魚及不驅趕鳥類等友善行為,作為主要的保育推廣策略。只要是台江地區的養殖魚塭業主,願意加入國家公園生態友善棲地營造合作夥伴,並接受管理處輔導及獲得認可者,未來這些魚塭的加工品、文創品、生態旅遊及相關環境教育課程等產品都可以免費使用「濕地標章」!
今(109)年度已經有安南區城西里、七股區養殖漁業產銷班及漁二代回鄉年輕漁民等3人,表示願意提供10.8公頃魚塭成為生態友善棲地營造的合作夥伴。本處未來也將結合水試所等多重行政資源,提供完善技術輔導機制,並配合未來各項家園守護圈及生態旅遊等獎勵、輔導計畫等,持續促成更多在地漁民攜手共創濕地明智利用之願景;若有相關問題可洽台管處保育研究課06-2842600轉1608 楊技正尚欽。